近期,我国部分省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于1月20日公布了该病毒的最新信息: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已被纳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存在人传人现象,有医务人员被感染。
(3)预计后续新增病例还可能继续增加,但总体仍可防可控。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有必要掌握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做好周全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感染。
1.新型冠状病毒是什么?怎么传染的?
什么是冠状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不同,例如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新型冠状病毒(nCoV)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如此次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经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此次的病毒有比较大可能的是野生动物传染给人。
2.什么是“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
(1)这次的病毒,暂时看来还没有严重到甲类传染病的水平,但是公共卫生风险比较大,需要每个人保持足够的警惕,做好防护。
(2)升级为甲类管理后,上报速度会更快,信息透明度会更高。既方便医疗人员对疾病的防控,也方便大众了解最新情况,及时应对。
注:甲类传染病只有两个:鼠疫和霍乱,都是烈性传染病,传播力和致死率高。甲类和乙类传染病的管理标准不同,典型差别如上报时限,甲类传染病要求于 2 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乙类传染病应于 24 小时内进行报告。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
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4.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自己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
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5.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6.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7.为什么密切接触者要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8.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5)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9.近期去过武汉,回到居住地后要注意什么?如出现临床症状,是否要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检查?
回到居住地之后,可在2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需要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要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请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但是现在赶上春节来临,大家难免要出门走亲访友,回乡省亲,必须出门时要如何做好防护措施?正确佩戴口罩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1.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舒适层是一层无纺布,佩戴时白色的无纺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双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留缝隙。
2.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
常用的N95口罩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防生物口罩(蓝绿色),型号1860或9132;一种是防尘口罩(白色),型号8210。在购买时应选择防生物的医用防护口罩。
◎用过的口罩如何存放?
为了防止感染,有些人可能一天到晚都戴着医用口罩,但这样会使鼻粘膜变得脆弱,失去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因此,这类人还是尽量不要去人口密度高、不通风的场所。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类型的口罩,防护的效果都是有时效的,必须定期更换。如N95口罩等,一般2到4小时就要更换,否则不能很好地起到防护作用。若口罩被污染,应第一时间更换。口罩绝对不能清洗后再使用!
医用口罩不用时折好放在自封袋保存,不建议口罩摘下来直接塞口袋里或包里,这样容易造成医用口罩二次污染。一定要叠好放入清洁的自封袋中,并且将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好。
◎买不到口罩还能这样预防感染
1.无论是咳嗽、喷嚏、流鼻涕,一定要用纸张、手帕遮挡。若无东西可用,可用手遮挡,不能对着别人喷嚏、咳嗽。
2.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尤其是面对面谈话时。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3.对疑似罹患传染性疾病的人,应及早隔离。不探视疑似罹患传染病的病人。
4.传染病高发季节不要凑热闹,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5.无论是工作场所还是居家,保持室内不断地通风换气。
6.注意食品安全。
7.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手。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 、鼻。
◎一张图告诉你如何正确洗手
◎还要小心哪些场所?
虽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来源尚未明确,但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和武汉卫健委的防护建议:
除了要警惕火车站、机场这些场所之外,还要避免出入农贸市场和接触动物。
◎疑似感染了怎么办?
就目前发现的病例显示:
患者年龄集中在40岁至60岁。
鉴于儿童抵抗力差,也是被医护人员列为重点防护对象。
但值得大家警惕的是,目前的重症患者多为老人、有基础病和肥胖人群。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以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请务必警惕,及时就诊:
· 咳嗽,咳痰;
· 发热(体温 〉 38℃);
· 日常活动或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 深呼吸时感到疼痛;
· 心跳加快;
· 感冒或流感好转后,突然病情恶化;
· 寒战
希望大家加强自己的防护意识,转发出去,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鼠年来临之际,欢庆新年同时也要记得预防病毒!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平安健康的中国年!